2月26日
病毒是一種可以在其它生物體間傳播並感染的微小粒子,直徑約為20-400奈米。這些粒子中含有遺傳物質〔如核糖核酸及脫氧核糖核酸〕。當細胞感染了病毒,病毒的遺傳物質就控制了細胞的功能,以複製更多的病毒,並導致該細胞死亡。病毒本身不能進行繁殖與新陳代謝,所以不能算是生物。有時使用「病毒」描述那些在真核生物中傳播和感染的病毒;使用「噬菌體」或「吞噬體」來描述那些在原核生物間傳播的病毒。病毒的起源不是很清楚。現在最流行的解釋是它們來源於其它寄主有機體,起源於例如質體或轉座子的。也有人認為它們是簡化了的微生物或分別起源於原始海洋的有機生物湯。不同的病毒可能起源於不同的機制。
關於病毒的記錄在西元前10世紀的中國就有天花的記錄,16世紀時也有利用鬱金香碎色病毒(Tulip breaking virus)來作不同花色的育種。
在濾過性病毒被發現前,詹納醫師曾在1798年以牛痘接種來免疫天花,1884年巴斯德醫師發明狂犬病疫苗,1880年代柯霍(Robert Koch)等人發現有些傳染病的檢體無法培養出細菌,可經過接種感染。
病毒於1898-1899年首次被發現,俄國科學家伊凡諾夫斯基(Iwanowski)發現將菸草花葉病的病原體濾液,以細菌無法通過的濾器過濾後,其濾液仍具有感染性,當時將此現象認為是細菌的分泌物所致,並稱之為濾過性病毒,伊凡諾夫斯基因此被稱為病毒學之父。現代病毒學研究,始於1915年F. W.特沃特和1917年F. 德雷爾發現了感染細菌的噬菌體。1940年代,人類利用電子顯微鏡首次看到病毒的型態。
1928-1950年發現可以利用雞胚胎技術培養病毒,1945-1950年間發展出組織培養技術來培養病毒。
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包括由很多不同種類但相關的病毒引起的流感、天花、由人體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引起的愛滋病(獲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症候群,AIDS)。最近發現子宮頸癌和人類乳突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es, HPVs)有很大關係,這是一個顯示了人類癌症和病毒的關係的重要證據。
因為病毒使用了寄主的活動機制,因此它們很難殺滅。現在最積極的預防病毒的方法是接種疫苗。過去,病人通常要求使用對病毒沒有什麼作用的抗生素,這使得細菌產生越來越強的抵抗力。因此在對病人進行治療前應該等待檢驗結果以確定病人的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還是由細菌引起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