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7日 星期日
[+/-] : 物競天擇─達爾文
達爾文在16歲時進入愛丁堡大學學習醫學。19歲進入劍橋大學。22歲大學畢業之後,以博物學家的身份登上英國海軍艦艇小獵犬號(HMS Beagles)。在1831年到1836年的探險航行中,他觀察了南美洲的物種分佈以及古生物的化石。1839年他發表了《小獵犬號航行之旅》,描述旅行中所做的觀察。書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加拉巴哥群島上的陸龜、雀鳥以及鬣蜥。
由於達爾文困惑於物種的變異與分佈,因此在1838年創立並開始構想他的天擇理論。雖然經過了20多年的長期思考與研究,但他並未公開發表他的理論,而是只透露給親近的朋友。直到1858年,達爾文收到一封來自華萊士的論文,內容對於物種的變異有與他相似的構想。這促使他決定發表他們的理論
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奠定了演化學的基礎,其中解釋了物種從共同祖先演變出各種多樣性的機制。後來還有解釋人類起源與鳥類美麗羽毛由來的《人類由來與性擇》,以及《人類與動物的感情表達》。除了演化之外,也有許多關於植物研究的書籍,例如《腐植土的產生與蚯蚓的作用》。
達爾文死後安葬於牛頓與約翰·赫歇爾的墓旁,地點就在英國倫敦的西敏寺
天擇論道盡了生命的演化,這個理論不只可以適用於生物演化,在人類的世界中有很多的事情也可以用物競天擇的理論來解釋一切,也許是因為達爾文不只專精生物學,也專精其他如心理學、哲學所得到的體悟吧...
Read more.
2007年5月19日 星期六
[+/-] : 大腦與記憶
科學家發現,記憶並不是完整儲存,而是分門別類地存放在腦皮層中,只要啟動一個印象,就會引發一連串的集合動作,並喚回所有相關的鮮活記憶。另外,記憶也分成長期性與暫時性,隨著年齡增加,暫時性記憶的功能,也會隨之老化,或許這可以為人類的記憶現象做一最佳註解
。其中記憶所儲存的地方就稱之為「海馬」。
人腦中的海馬區在記憶和學習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突觸體素是該區域一種關鍵蛋白質,它的多少可作為衡量腦細胞間關聯程度的指標,其含量低意味著大腦活動相對較弱。人在記憶某些東西時會產生的「西塔波」會傳遞到大腦海馬區,刺激這一部位的「神經祖細胞」;而因為「神經組細胞」會發育為新的腦神經細胞,這刺激最終將使腦神經細胞增殖。
不過腦細胞的確是不斷死去,而且不會再生,但不需要擔心因此變笨,因為腦細胞的數量多得不得了。說疲倦其實是身體或眼睛感到疲倦罷了。即使在睡眠中,腦也不斷運作。睡眠只是為了阻斷外界的干擾,讓大腦好好的整理接收到的資訊。不過大腦的運作絕大部份都是無意識的,所以人不會察覺到腦在運作。腦將外界接收到的資訊一一過濾以及重組,注意喔,都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處理的,所以夢之類的只是大腦將白天接受到的資訊隨便重組的結果。海馬體就是負責過濾資訊的部份,是大腦裡唯一會增大的部份,海馬體越大,人就越聰明。...
Read more.







[+/-] : 大腦的謎思
一位四歲女孩因腦部障礙,必須進行手術切除將近一半的腦組織,結果發現其頭骨內僅存的左腦,已完全接管右腦大部份的功能,這一切多虧大腦具彈性的神經元與神經線路。這是影片中的一個案例,感覺還蠻神奇的。
而大腦內的一些化學物質,更會影響了一個人的行為、個性,許多有名的音樂家、畫家之類的,他們瘋狂的行徑,驚為天人的創造力及想像力,就是受到大腦中特別的化學物質的影響。...
Read more.







[+/-] : 大腦神經
人的大腦是由極為複雜的大腦神經網路所構成的,可以說是最早的網路系統,而這複雜的網路如果受到損害時是極難修複的,回復的能力是和年齡成反比的,年紀愈小恢復的能力愈好,年紀愈大則反之。...
Read more.







2007年5月4日 星期五
2007年5月1日 星期二
[+/-] : 生物資訊名詞
Messenger RNA(mRNA) | 信使RNA |
Amino Acid | 胺基酸 |
Transfer RNA(tRNA) | 轉移RNA |
Alignment | 比對 |
Dynamic Programming | 動態規劃 |
Protein | 蛋白質 |
Aging | 老化 |
Nucleotide | 核甘酸 |
Hypothesis | 假說 |
HZV | 帶狀病毒 |
Specific | 特一性 |
Host Cell | 宿主細胞 |
Gene Expression | 基因表現 |
Ribosome | 核糖體 |
Genotype | 基因型態 |
Fossil | 化石 |
Phenotype | 外表形狀 |
Interference | 干擾 |
Particle | 粒子 |
Gene | 基因 |
Genome | 基因組 |
Genetics | 遺傳學 |
Gene Diagnosis | 基因整療 |
Chromosome | 染色體 |
Enzyme | 酶 |
Adenine | 腺嘌呤 |
Thymine | 胸腺嘧啶 |
Cytosine | 胞嘧啶 |
Guanine | 鳥糞嘌呤 |
Double Helix | 雙螺旋 |
Cloning Vehicle | 選殖載體 |
Gene Therapy | 基因治療 |
Mitochondrion | 粒腺體(複數) |
Mitochondria | 粒腺體(單數) |
Proline | 脯胺酸 |
Imino Acid | 亞胺基酸 |
Ribozyme | 核糖酶 |
Prokaryote | 原核生物 |
Eukaryote | 真核生物 |
Cortex | 皮質 |
Evolution | 演化 |
Mind | 心智 |
Neurotransmitter | 神經傳導素 |
Gamete | 配子 |
Zygote | 合子 |
Mitosis | 細胞有絲分裂 |
Meiosis | 細胞減數分裂 |
Sperm | 精子 |
NMRI | 核磁共振 |
Neuroinformatics | 神經資訊學 |
Bioinformatics | 生物資訊學 |
Read more.







2007年4月23日 星期一
[+/-] : DNA時代[4]
[DISCOVERY]生命時鐘之謎-老化死亡的計畫
從古至今,無論是大權在握的王公貴族,或是汲汲營營的升斗小民,都逃不過生老病死,因此長生不老雖是眾人的希望,但是卻從沒有人能夠做到。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在生物醫學方面有了重大的發展,想要長生不老的念頭又再度的興起了...
人類的基因不斷的被解碼出來,許多從前無法避免或無法醫治的疾病都在解碼出來的基因找到了病因或是解決之道,而人類老化的關鍵──「端粒的長度」也被人類發現了
可惜的是雖然找到了老化的源頭,卻無法改變端粒每次複製時都會縮短的命運,充其量只能減緩它縮短的速度.....
其實萬物皆有一定的定數,只要是有形的東西總有消滅的一天,與其追求生命的不滅,到不如掌握有限的光陰,讓精神永恆長存下去才對,這也是當初人類的遠祖放棄了長久的生命而選擇了演化的原因吧!!...
Read more.







2007年4月18日 星期三
[+/-] : 新發現的黏合蛋白
這次研究人員利用果蠅的胚胎發育系統,成功 的找到了一個稱為 Solitary的蛋白質,在功能上不但是協調輸送小分子到細胞表面的輸送介質,還細胞間彼此黏合的主角,因為細胞裡的 Solitary功能異常時,相同的細胞在發育的過程,並不會靠攏,因此往往失去原先該有的功能。
科學家懷疑一些肌無力或是肌肉細胞病變的遺傳疾病,很可能也是這類基因的功能出現了異常所導致,因此未來透過大規模的定序比對,將有機會因此 Solitary蛋白質的發現,找到新的方法可以治療目前無解的肌肉病變相關疾病。
...Read more.







2007年4月15日 星期日
[+/-] : 骨髓細胞造精 女同性戀也可有自己小孩
人類醫學又有一大進步,一群德國科學家成功研發出自人類骨髓培養出精子細胞。未來如果研發順利,女人骨髓就可製造出精子,如此兩個女同性戀者就可有自己的小孩,不需要男人。
儘管人造精子的技術是醫學界一大進步,但這項研究的主導者伊朗裔的納耶尼亞博士,去年剛轉任至英國紐卡索大學任職,英國衛生部卻在日前剛公佈白皮書,希望政府全面禁止人造精子和卵子,人造精子的出現也衝擊著傳統倫理,看來人類是否可造精子,人類自己將是最大的阻力。
Read more.







2007年4月9日 星期一
[+/-] : 日本研發出阿茲海默症疫苗
這種新研發的疫苗,是在不具病原性的病毒殼內注入可製造澱粉樣蛋白質的基因,以口服方式攝取的話,可出現「偽病毒」的反應,淋巴球能製造出攻擊澱粉樣蛋白質的抗體,此抗體附著在沈積在腦中的澱粉樣蛋白上面,並將此蛋白剝除。
研究小組利用基因技術,讓28隻實驗小鼠罹患阿茲海默症,在發病的情況下,讓其中的14隻服用疫苗,其餘不服用。
結 果,服用疫苗的小鼠在三個月後,幾乎都能通過記憶力、學習能力等四種智力測驗,恢復到等同於阿茲海默病發病前的程度。另一方面,未服用疫苗的小鼠之認知能 力喪失了一大半。這次研發的疫苗並非利用直接注射蛋白質等的方式,所以安全性高、可量產,只要飲用藥液即可,比較簡單。
科學家表示,如果整個疫苗的研發作業完成後,就可以解決目前歐美正在研發的疫苗所遭遇的難題,也就是安全性及成本等問題。日本的研究人員希望可以很快地進行下個階段的研究,針對少數的阿茲海默患者進行臨床實驗。
...Read more.







2007年3月20日 星期二
[+/-] : 基因複製
一直以來,人類認為只有神才有創造生命的能力
但1996年第一頭複製羊桃麗出現之後,人類有了複製生命的能力,並想要挑戰神的權威──複製「人」
雖然人有了複製生命的能力,但此時人類也分成了兩派,對於複製生命有了不同的看法...
主張人可以複製生命的一派,認為可以利用這個技術來換掉人逐漸老化的器官,或是解決不孕之類的問題
反對人可以複製生命的一派則擔心發生倫理道德上的問題,以及影響生命自主的權利
還好,目前複製生命的技術還不夠純熟,以上的爭論尚只是嘴炮階段而已,但未來如果技術真的發展到可以完美複製生命的程度的話,對人類可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Read more.







2007年3月19日 星期一
[+/-] : 遺傳基因
人類發現基因控制了人類的缺陷及致病的原因,並積極的想改藉由改造基因來免除各種的缺陷,使人類朝向沒有缺陷沒有疾病的超級人種,但這種做法可能導致更多的問題。
當一部份的人類因為改造了遺傳的基因,他們在各方面都勝過了未經基改的人類,這樣勢必會讓他們居於金字塔的頂端,而普通人類則成為了低等而且無法翻身的賤民,除非技術可完全普及到全人類,不然只會造成另一種的種族衝突及歧視。
利用基改技術來避免遺傳疾病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人的欲望是無止盡的,當可以利用基改技術來改變現狀時,人類可能會不顧一切的去做,但這樣子真的是好的嗎,我們必須好好思考這個問題才行。...
Read more.







2007年3月12日 星期一
[+/-] : 基因的秘密
控制生物構成及種類差別,只是在基因數量及排序上有所不同,如狼與狗的基因只是有著部份的差別,但卻是不同的物種,人類如果可以完全了解,構成生物的基因數及排序的話,應該可以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物種,而不只是改良生物的缺陷。...
Read more.







2007年3月5日 星期一
[+/-] : 認識細菌
在我們的週圍,到處都充滿了肉眼看不到的細菌。而大部份的細菌都可以對人類帶來益處,如酵母菌之類的,但有些細菌則會對人類造成危害,在人類的歷史上,曾經有數次因為細菌帶來的疾病而產生了大規模的傷亡,如鼠疫、霍亂等
人類在發明抗生素之後,雖然可以抑制細菌的危害,但是大量濫用抗生素的後果,也讓細菌產生了抗藥性,如果有天到了抗生素完全對細菌無效的時候,人類又會大量的傷亡了,也許這也是人類長久以來消滅細菌的報應吧!...
Read more.







2007年2月26日 星期一
[+/-] : 認識病毒
病毒是一種可以在其它生物體間傳播並感染的微小粒子,直徑約為20-400奈米。這些粒子中含有遺傳物質〔如核糖核酸及脫氧核糖核酸〕。當細胞感染了病毒,病毒的遺傳物質就控制了細胞的功能,以複製更多的病毒,並導致該細胞死亡。病毒本身不能進行繁殖與新陳代謝,所以不能算是生物。有時使用「病毒」描述那些在真核生物中傳播和感染的病毒;使用「噬菌體」或「吞噬體」來描述那些在原核生物間傳播的病毒。病毒的起源不是很清楚。現在最流行的解釋是它們來源於其它寄主有機體,起源於例如質體或轉座子的。也有人認為它們是簡化了的微生物或分別起源於原始海洋的有機生物湯。不同的病毒可能起源於不同的機制。
關於病毒的記錄在西元前10世紀的中國就有天花的記錄,16世紀時也有利用鬱金香碎色病毒(Tulip breaking virus)來作不同花色的育種。
在濾過性病毒被發現前,詹納醫師曾在1798年以牛痘接種來免疫天花,1884年巴斯德醫師發明狂犬病疫苗,1880年代柯霍(Robert Koch)等人發現有些傳染病的檢體無法培養出細菌,可經過接種感染。
病毒於1898-1899年首次被發現,俄國科學家伊凡諾夫斯基(Iwanowski)發現將菸草花葉病的病原體濾液,以細菌無法通過的濾器過濾後,其濾液仍具有感染性,當時將此現象認為是細菌的分泌物所致,並稱之為濾過性病毒,伊凡諾夫斯基因此被稱為病毒學之父。現代病毒學研究,始於1915年F. W.特沃特和1917年F. 德雷爾發現了感染細菌的噬菌體。1940年代,人類利用電子顯微鏡首次看到病毒的型態。
1928-1950年發現可以利用雞胚胎技術培養病毒,1945-1950年間發展出組織培養技術來培養病毒。
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包括由很多不同種類但相關的病毒引起的流感、天花、由人體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引起的愛滋病(獲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症候群,AIDS)。最近發現子宮頸癌和人類乳突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es, HPVs)有很大關係,這是一個顯示了人類癌症和病毒的關係的重要證據。
因為病毒使用了寄主的活動機制,因此它們很難殺滅。現在最積極的預防病毒的方法是接種疫苗。過去,病人通常要求使用對病毒沒有什麼作用的抗生素,這使得細菌產生越來越強的抵抗力。因此在對病人進行治療前應該等待檢驗結果以確定病人的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還是由細菌引起的。...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