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是一位英國博物學家,以解釋生物的演化機制而著名。他所提出的天擇與性擇,在目前的生命科學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論。除了生物學之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以及哲學來說也相當重要。
達爾文在16歲時進入愛丁堡大學學習醫學。19歲進入劍橋大學。22歲大學畢業之後,以博物學家的身份登上英國海軍艦艇小獵犬號(HMS Beagles)。在1831年到1836年的探險航行中,他觀察了南美洲的物種分佈以及古生物的化石。1839年他發表了《小獵犬號航行之旅》,描述旅行中所做的觀察。書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加拉巴哥群島上的陸龜、雀鳥以及鬣蜥。
由於達爾文困惑於物種的變異與分佈,因此在1838年創立並開始構想他的天擇理論。雖然經過了20多年的長期思考與研究,但他並未公開發表他的理論,而是只透露給親近的朋友。直到1858年,達爾文收到一封來自華萊士的論文,內容對於物種的變異有與他相似的構想。這促使他決定發表他們的理論
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奠定了演化學的基礎,其中解釋了物種從共同祖先演變出各種多樣性的機制。後來還有解釋人類起源與鳥類美麗羽毛由來的《人類由來與性擇》,以及《人類與動物的感情表達》。除了演化之外,也有許多關於植物研究的書籍,例如《腐植土的產生與蚯蚓的作用》。
達爾文死後安葬於牛頓與約翰·赫歇爾的墓旁,地點就在英國倫敦的西敏寺
天擇論道盡了生命的演化,這個理論不只可以適用於生物演化,在人類的世界中有很多的事情也可以用物競天擇的理論來解釋一切,也許是因為達爾文不只專精生物學,也專精其他如心理學、哲學所得到的體悟吧...
Read more.
2007年5月27日 星期日
2007年5月19日 星期六
[+/-] : 大腦與記憶
5月15日
科學家發現,記憶並不是完整儲存,而是分門別類地存放在腦皮層中,只要啟動一個印象,就會引發一連串的集合動作,並喚回所有相關的鮮活記憶。另外,記憶也分成長期性與暫時性,隨著年齡增加,暫時性記憶的功能,也會隨之老化,或許這可以為人類的記憶現象做一最佳註解
。其中記憶所儲存的地方就稱之為「海馬」。
人腦中的海馬區在記憶和學習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突觸體素是該區域一種關鍵蛋白質,它的多少可作為衡量腦細胞間關聯程度的指標,其含量低意味著大腦活動相對較弱。人在記憶某些東西時會產生的「西塔波」會傳遞到大腦海馬區,刺激這一部位的「神經祖細胞」;而因為「神經組細胞」會發育為新的腦神經細胞,這刺激最終將使腦神經細胞增殖。
不過腦細胞的確是不斷死去,而且不會再生,但不需要擔心因此變笨,因為腦細胞的數量多得不得了。說疲倦其實是身體或眼睛感到疲倦罷了。即使在睡眠中,腦也不斷運作。睡眠只是為了阻斷外界的干擾,讓大腦好好的整理接收到的資訊。不過大腦的運作絕大部份都是無意識的,所以人不會察覺到腦在運作。腦將外界接收到的資訊一一過濾以及重組,注意喔,都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處理的,所以夢之類的只是大腦將白天接受到的資訊隨便重組的結果。海馬體就是負責過濾資訊的部份,是大腦裡唯一會增大的部份,海馬體越大,人就越聰明。...
Read more.
科學家發現,記憶並不是完整儲存,而是分門別類地存放在腦皮層中,只要啟動一個印象,就會引發一連串的集合動作,並喚回所有相關的鮮活記憶。另外,記憶也分成長期性與暫時性,隨著年齡增加,暫時性記憶的功能,也會隨之老化,或許這可以為人類的記憶現象做一最佳註解
。其中記憶所儲存的地方就稱之為「海馬」。
人腦中的海馬區在記憶和學習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突觸體素是該區域一種關鍵蛋白質,它的多少可作為衡量腦細胞間關聯程度的指標,其含量低意味著大腦活動相對較弱。人在記憶某些東西時會產生的「西塔波」會傳遞到大腦海馬區,刺激這一部位的「神經祖細胞」;而因為「神經組細胞」會發育為新的腦神經細胞,這刺激最終將使腦神經細胞增殖。
不過腦細胞的確是不斷死去,而且不會再生,但不需要擔心因此變笨,因為腦細胞的數量多得不得了。說疲倦其實是身體或眼睛感到疲倦罷了。即使在睡眠中,腦也不斷運作。睡眠只是為了阻斷外界的干擾,讓大腦好好的整理接收到的資訊。不過大腦的運作絕大部份都是無意識的,所以人不會察覺到腦在運作。腦將外界接收到的資訊一一過濾以及重組,注意喔,都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處理的,所以夢之類的只是大腦將白天接受到的資訊隨便重組的結果。海馬體就是負責過濾資訊的部份,是大腦裡唯一會增大的部份,海馬體越大,人就越聰明。...
Read more.







[+/-] : 大腦的謎思
5月8號
一位四歲女孩因腦部障礙,必須進行手術切除將近一半的腦組織,結果發現其頭骨內僅存的左腦,已完全接管右腦大部份的功能,這一切多虧大腦具彈性的神經元與神經線路。這是影片中的一個案例,感覺還蠻神奇的。
而大腦內的一些化學物質,更會影響了一個人的行為、個性,許多有名的音樂家、畫家之類的,他們瘋狂的行徑,驚為天人的創造力及想像力,就是受到大腦中特別的化學物質的影響。...
Read more.
一位四歲女孩因腦部障礙,必須進行手術切除將近一半的腦組織,結果發現其頭骨內僅存的左腦,已完全接管右腦大部份的功能,這一切多虧大腦具彈性的神經元與神經線路。這是影片中的一個案例,感覺還蠻神奇的。
而大腦內的一些化學物質,更會影響了一個人的行為、個性,許多有名的音樂家、畫家之類的,他們瘋狂的行徑,驚為天人的創造力及想像力,就是受到大腦中特別的化學物質的影響。...
Read more.







[+/-] : 大腦神經
5月1日
人的大腦是由極為複雜的大腦神經網路所構成的,可以說是最早的網路系統,而這複雜的網路如果受到損害時是極難修複的,回復的能力是和年齡成反比的,年紀愈小恢復的能力愈好,年紀愈大則反之。...
Read more.
人的大腦是由極為複雜的大腦神經網路所構成的,可以說是最早的網路系統,而這複雜的網路如果受到損害時是極難修複的,回復的能力是和年齡成反比的,年紀愈小恢復的能力愈好,年紀愈大則反之。...
Read more.







2007年5月4日 星期五
2007年5月1日 星期二
[+/-] : 生物資訊名詞
Messenger RNA(mRNA) | 信使RNA |
Amino Acid | 胺基酸 |
Transfer RNA(tRNA) | 轉移RNA |
Alignment | 比對 |
Dynamic Programming | 動態規劃 |
Protein | 蛋白質 |
Aging | 老化 |
Nucleotide | 核甘酸 |
Hypothesis | 假說 |
HZV | 帶狀病毒 |
Specific | 特一性 |
Host Cell | 宿主細胞 |
Gene Expression | 基因表現 |
Ribosome | 核糖體 |
Genotype | 基因型態 |
Fossil | 化石 |
Phenotype | 外表形狀 |
Interference | 干擾 |
Particle | 粒子 |
Gene | 基因 |
Genome | 基因組 |
Genetics | 遺傳學 |
Gene Diagnosis | 基因整療 |
Chromosome | 染色體 |
Enzyme | 酶 |
Adenine | 腺嘌呤 |
Thymine | 胸腺嘧啶 |
Cytosine | 胞嘧啶 |
Guanine | 鳥糞嘌呤 |
Double Helix | 雙螺旋 |
Cloning Vehicle | 選殖載體 |
Gene Therapy | 基因治療 |
Mitochondrion | 粒腺體(複數) |
Mitochondria | 粒腺體(單數) |
Proline | 脯胺酸 |
Imino Acid | 亞胺基酸 |
Ribozyme | 核糖酶 |
Prokaryote | 原核生物 |
Eukaryote | 真核生物 |
Cortex | 皮質 |
Evolution | 演化 |
Mind | 心智 |
Neurotransmitter | 神經傳導素 |
Gamete | 配子 |
Zygote | 合子 |
Mitosis | 細胞有絲分裂 |
Meiosis | 細胞減數分裂 |
Sperm | 精子 |
NMRI | 核磁共振 |
Neuroinformatics | 神經資訊學 |
Bioinformatics | 生物資訊學 |
Read more.







訂閱:
文章 (Atom)